趟过粮改“深水区” 安徽破解国企“三老”难题

发布时间:2024-01-24 来源:爱游戏app注册

 

  安徽省粮食局日前提供的数字表明,经过1年多艰难改革,截止到2003年底,这个省粮食系统员工由12万人裁减到2.9万人,裁员9万余人。以“老人”改革为龙头,安徽此轮粮改同时解决“老粮”和“老账”问题。

  “老人”是粮食系统“三老”问题的重中之重。安徽粮食系统拥有一支12万名员工(不包

  括附营企业6万名职工)的庞大队伍。省粮食局局长桂梅生说,国有粮食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现象十分严重,确实到了难以为继,不改革就死路一条,非改不可的境地。

   自2002年4月开始,安徽省对粮食购销企业推行以减员增效、创新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第一步是对所有国有粮企人员实行全员身份置换,即按照省政府出台的文件解除原有劳动合同,使国有粮企职工变成社会人;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实行竞争上岗,重新签订聘用合同。到2003年底,全省共有10.4万人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其中7.9万人彻底“脱钩”,1.1万人办理了内部退养和协议保留手续,目前实际在岗的人员仅为2.9万余人。此外,全省有66%的粮食附营企业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改制。

  为妥善解决职工身份置换后的遗留问题,安徽省采取以下办法最大限度地补偿职工利益:首先是保证离开企业的职工按其工龄长短,平均至少可以拿到5000元的补偿金;其次是结清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职工养老保险金等;三是下岗人员到当地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享受失业保险金。当地政府免费培训再就业技能。失业期间和期满后,可按规定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据了解,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所需的10多亿资金,通过多渠道筹集。省政府的粮食风险金是主渠道,企业部分资产变现是重要来源,除此以外还有地方政府的补贴、企业的利润和上岗职工的风险抵押金等。

   安徽省几位粮食专家评价说,改革在部分企业产生了震荡,但总体局势平稳,此轮粮改已经趟过“深水区”。南陵县许镇中心粮站站长段明杰说,现在的压力是,企业经营风险必须自己承担,必须要学会面向市场经营,一旦经营不善,就可能倒闭或被别的企业吃掉。

  据该省粮食局副局长史翔介绍,全省约有70%的下岗职工实现了就再业,其中近5万人自谋职业,1万多人被原单位聘为季节用工,也有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一时找不到生活来源。他说,当前突出的困难是,资金缺口多达5.7亿元;企业承担内退、协保人员的各项费用仍然较重;部分企业新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有的企业至今仍经营困难,甚至会出现新的亏损。

  “老人、老粮、老账”一向被视为困扰国有粮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三大顽症,也是粮食改革的“深水区”。安徽省自2001年下半年开始,经过两年多勇敢艰难的探索,粮食改革正在趟出“深水区”。

  据安徽省粮食局提供的情况,由于长期没办法实现粮食顺价销售,截至2001年上半年,全省库存老粮最高时达到125亿公斤。如此数额巨大的老粮库存,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经营发展形成极大压力。

  安徽省于2001年下半年开始对粮食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财政补贴奖金由原来的只补贴库存转变为主要奖励销售,即销售每公斤老粮奖励0.06元;同时把补贴库存老粮的标准调低,由每公斤补贴0.06元调整为0.02元。这种政策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各地销售库存老粮的积极性,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再加上粮食市场行情报价的变化使保护价与市场销售价开始持平,库存老粮迅速减少。

  到2001年底的半年时间里,全省就已销售老粮15亿公斤。2002年当年收购粮食79亿公斤,全部销售出去,还销了老粮20亿公斤,销售实现历史性突破。到2003年底,全省只剩下不到25亿公斤的老粮库存。安徽省粮食局人士说,如果不是因为市场行情报价变化而控制销售节奏,目前的库存老粮将很快销售完毕。对1998年前后收购的高价,账面价和市场价差价挂在农发行,由以后年度风险金先付利息,后付本金。

  从2002年4月开始,安徽实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职工的全员身份置换,即按照省政府出台的文件解除原有劳动合同,使国有粮食企业职工的身份转变成社会人;原国有职工重新竞争上岗,签订聘用合同。目前彻底与企业脱钩的约7.9万人,按年人均5000元工资及各项保险计算,每年可节省4亿至5亿元。如今在安徽粮食系统已经不存在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原有的人员档案工资制度随之打破,真正的完成以岗定薪、以效计酬。

  安徽省国有粮食企业1998年以前形成的第一轮亏损106亿元,1998年5月31日至2003年6月31日形成的第二轮亏损80亿元,还有部分陈粮消化需要20亿至30亿元。据了解,这些多属政策性挂账,按政策规定办理即可。目前全省正对所有的老账情况做全面审计,在国家具体政策出台前,政策性挂账暂时先挂起来,利息从粮食风险金中出。

  “改革是在既无上级文件要求,又无整套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探索进行的。”安徽省粮食局长桂梅生说:“晚改不如早改,长痛不如短痛,早改早主动,越改得彻底越主动。”

  安徽省94个市县,裁减了10万人,时间仅1年多。省粮食局有关领导和专家评价说,此次对“老人”问题的解决涉及人员多、时间短、力度大,尽管也有少数地方、部分职工到省、市政府,但总体上有震荡、无地震,基本实现了软着陆。究其原因,最关键的因素是尽最大可能照顾到职工的利益。

  离岗职工根据工龄长短平均至少可以拿到5000元补偿金。省里出台的文件规定: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时,应按有关法律法规发放补偿金。计算月平均薪资的标准由市、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但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财力稍好的地方尽量给职工更多补偿。如南陵县规定,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最多可以拿到1.2万元。

  结清企业拖欠职工工资,以及企业应缴纳的职工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等。少数地方还解决了职工住房问题,如南陵县国有粮食企业对职工住房按第一次房改的政策予以解决。

  身份转换后的职工实行分类管理,对暂时不能再就业的人员的档案转到所在地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托管,并到当地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享受失业保险金;失业期间和期满后,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按规定申请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庐江县政府对国有粮食下岗人员实行一系列优惠,享受24个月每月140元至150元的失业金,提供免费上岗培训,再就业享受工商税收优惠等。

  改革政策既坚持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使职工有更多的自我选择空间。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由企业和职工协商同意,可以实行内部退养,并由企业继续发放生活费,按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待达到退休年龄时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对不符合内退条件,年龄偏大的职工,经与企业协商一致,实行协议保留养老保险关系。

  减人之后,一些地方并不能随之就适应了市场之间的竞争。为此,安徽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慢慢地推行第二轮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要求,以资产重组、产权改革为核心,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国有粮食企业战略性调整和改造,使国有粮食企业成为具有特别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省粮食局介绍,第二步改革怎么搞,目前无一定之规,省局不设固定模式,鼓励大胆创新,允许多种形式并存。概括为“八字”方略:第一个字“并”,现有独立核算企业偏小、偏多,要撤并,一个县要逐步形成一个或几个实力较强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第二个字“联”,主要是工商联手,依托加工公司联合购销企业组建公司集团,还可以与民营联合组成股份制企业,搞民营也行;第三个字“切”,新老切断。第四个字“保”,就是保留政策性经营,主要是负责管理国家、省和市县储备,退耕还林粮供应、军粮供应、救灾救济等。第五个字“股”,就是要大力推进股份制,这是改革的主要形式,鼓励经营者和管理骨干持大股,鼓励社会法人参股控股。第六个字“租”,将粮站出租,上交租赁费养“老人”。第七个字“卖”,对那些粮源很少的边远粮站可优先考虑卖掉,地处市县城区黄金地段的,其土地可以出让变现腾出资金做大做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集团。第八个字“管”,就是有一个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或者是一个企业作为出资人代表行使对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国有资产的收益权和管理权。最好的办法就是搞一个公司集团,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组建公司集团的地方,粮食局长在过渡时期内该当董事长就当董事长,不拿钱就是了。

  桂梅生在全省粮食大会上要求:“不要等省里文件,即使将来与省里文件有相违背的也没关系,允许探索,只要搞活。”

  地处长江以南的南陵县的做法有代表性,其具体做法是:

  ——以县局为班底组建国有独资的南陵县云谷粮油购销有限公司,其职责是:依县局授权,负责全县粮食购销国有资产的运营;承担政府委托的政策性粮食业务,如地方储备、军粮、救灾救济粮的供应及掌握粮源平抑粮价等等;集中管理“三老”遗留问题,如过渡时期内退协保等人员的养老保险费缴纳和生活费发放,以及原有中心粮站的债务债权等。

  ——撤消原6个独立核算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即中心粮站),由云谷公司以固定资产参股(最重要的包含办公设施与仓储设施)组建6个粮食购销有限责任公司。新公司与原企业彻底分离,不承担“三老”问题,原中心粮站的债权债务全部转移到云谷公司统一负责;新公司采取股份制形式,云谷公司占51%股份,其余49%由企业职工持有,新公司成为完全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

  第二轮改革的变化是根本性的:通过第一轮竞聘上岗的人员由企业职工变成股东;6个新公司与粮食局不再存在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只是云谷公司控股的分公司,更像是市场伙伴关系;用人机制完全市场化,人员包袱不复存在。南陵县通过两轮改革,原购销企业人员目前已由改革前的1162人减少为143人。

  这些人员下岗后,有的找到了新岗位,大部分则自谋职业,且大多集中在第三产业。如南陵县丫山粮站会计周敏拿到补偿资金后自动离开企业,此后徘徊数月,然后到合肥学习厨艺,目前在县城开了一家老面馆,成为县城十字街大排档的名档。盛桥粮站职工沐育龙2001年离开企业后,利用积蓄和补贴的近2万元钱,先是为人提供煤气罐的充气、运送,随着客户增多,今年又在县城开办了北街液化气厨具门市部,目前固定客户已有400多户。

  安徽省粮食系统现有总资产58亿元,这笔巨额资产不包括附营企业和土地价值。桂梅生局长乐观而自信地说,要保证下一步不能发生新的亏损,即使亏损也由企业来承担,绝对不走回头路,坚决走市场化道路。

  为什么不会发生新的亏损挂账,还是以南陵为例。一是6个新公司不存在国有职工这回事,没了人员包袱和原有负债的压力;二是新公司完全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三是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作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和代表的云谷公司只承担政策性任务,政策性任务均有相应的资金补贴,再加上原有资产的运营,可完全承担相应的开支。

  南陵县粮食局算了一笔帐。支出部分最重要的包含:(1)人员,其中总公司8人,均为国家公务员兼职,不存在工资问题;(2)仓储保管人员,全县8个单位,共聘用16人,其主要职责是代管老粮,且是临时聘用,老粮销完,人员随之解聘;(3)内退协保110人左右需交社保,其中70人要发放生活费,但在四五年内,内退协保将达到正式退休年龄,届时将移交到社保局,支出也十分有限。(4)另外,云谷公司承担下来的老账,目前正在审计,大部分为政策挂账,基本不会对日常运转造成影响。

  收入部分最重要的包含:(1)尚有保护价收购的老粮8万多吨,国家每吨补贴保管费30元,理论收入240万元,由于改革以前的保管人员达200多人,现在仅为16人,减员带来的效益十分可观;(2)销售老粮的费用每吨补贴40元;(3)老粮销售的价差收入;(4)按老粮销售奖励政策,每销一吨粮食,还有相应的奖励。(5)每年承担政策性任务都有固定的费用运转能节约下来一部分;(6)云谷公司的总固定资产为3000万元,其中拿出了1/10入股6个分公司,每年可以分得红利,且剩下的90%的固定资产仍能够最终靠市场运营获得收入。

  据了解,尽管省政府给予了尽可能的全力支持,此次改革还存在比较大的资金缺口,目前全省至少还有5.7亿元的硬缺口。庐江县安港木业公司生产五方木地板,公司财产变卖给一个个体户,变现186万元,但职工身份置换需要224万元,缺口48万元,没有来源。庐江县粮食局局长黄家球说,从企业、局里和县里观念没问题,核心问题是置换以后资金缺口补不上。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采取了一些变通的办法。许多地方规定重新竞聘上岗的职工每人必须缴纳5000至20000元不等的风险抵押金。按规定这是不允许的。少数地方甚至还欠离开企业的职工的补偿金,打了白条。由于减人所需资金必须集中兑付,暂时资金不足的地方只能挪用这部分保证金来弥补缺口,还有的地方由财政暂时垫付不足部分,如南陵县财政就先期垫付了400万元的养老保险金。这部分钱早晚都要归还,目前来看,如果没有补充资金,只可以通过消化老粮的收益来逐步偿还,这样会造成新的隐患。

  改革后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量下降,2003年上半年与上年同期相较下降了约2/3,这里固然有全省粮食减产的因素,但同时也说明改革后的粮食企业在经营方式、观念和方法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市场化。尤其是粮价的波动提醒人们,如何既能激活粮食企业经营,又能确保国家有足够的粮食控制能力,确保粮价合理和粮食安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少数地方拿了省级补助金,没有真正足额走人;有的地方离开企业的职工与劳动部门和社区的社保、档案及其他关系尚未衔接上,留下了尾巴;有的地方没有为下岗职工办好再就业优惠证、失业证、养老保险证;有些地方返聘上岗职工没有经过竞争上岗,也没有签订新的劳动合同;新的分配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还在吃大锅饭,发死工资;附营企业改革的进展还很不平衡,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动;少数地方改革还有盲点、误区,特别是储备库,成了改革的“防空洞”。(记者/李仁虎 徐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