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举行“建设新重庆 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

发布时间:2023-11-15 来源:产品中心

 

  11月10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建设新重庆 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刘贵忠,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陈勇,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周松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重庆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副处长张晓川主持。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建设新重庆 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这场发布会是这个系列的第六场。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刘贵忠先生,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陈勇先生、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周松先生。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再次见面,首先感谢大家对重庆“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以及今年2月份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建设农业强国中要展现重庆担当,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三农”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我们归纳梳理为“13432”。

  “1”,即加快探索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融合推动山区库区现代化和“三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路子;“3”,即守住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确保粮食安全、加强耕地保护“三条底线”即大力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四千行动”;第二个“3”,即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乡村数智化、农民组织化“三化”水平;“2”即持续强化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深化农村改革“双轮驱动”。

  明确到2027年,粮食面积和产量、耕地保有量继续保持总体稳定,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400亿元,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7万元,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走在西部前列。

  我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四千行动”,市委、市政府部署实施“四千行动”,我们的理解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这是贯彻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部署重庆的一个具体行动。因为农业强国有“五个强”,一是供给保障强,二是科技装备强,三是经营体系强,四是产业韧性强,五是竞争能力强,我们要紧扣农业强国这“五个强”的共同特征,还有五个“中国特色”,就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农业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低碳生态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我们结合重庆的实际细化贯彻到“四千行动”中,切实做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

  第二,“四千行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有形抓手,我刚才给大家介绍了“四千行动”第一个是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这是聚焦的农地,第二个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这是聚焦的农业,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是聚焦的农民,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是聚焦的农村,这四个方面我们围绕着解决突出短板和一些关键环节,整体上进行系统谋划、整体重塑、集智攻坚,夯实重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第三,这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实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三农”工作将锚定“四千行动”集中发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仅有一个现代化的农业,也会有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这样我们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三农”力量。

  重庆属于典型丘陵山区地貌,山高坡陡、人多地少、地块细碎,耕地资源禀赋较差,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我们立足“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现实,深入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力争到2027年,改造提升达到“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标准的农田1000万亩。

  一是高标准投入。坚持多措并举,统筹中央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市级专项债、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用于项目建设投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提高到4240元/亩。二是高质量建设。坚持“投、建、用、管、还”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按照“以用定建、缺啥补啥”原则,实施“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全程机械化”主要工程,并引入51家央企、国有企业等参与建设运营。三是高效益产出。坚持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基础,以规模利用为手段,以农田综合种养为目标,实现“一田多产、一水多用”,旱地收益逐步达到3000元/亩以上、水田收益逐步达到5000元/亩以上。今年确定的200万亩改造任务,目前已完成156万亩,剩下的44万亩正在顺利推进。

  重庆立体气候明显,农业品种资源丰富,做好“土特产”文章大有可为,我们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力争到2027年形成5000亿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一是明确“3334”工作路径。即推动“三上”:上规、上云、上市,实施“三降”:降低企业要素成本、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降低企业营销成本,开展“三百”企业行动:100户领军企业、110户成长型企业、100户服务保障型企业,助力“四个一批”项目落地:签约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技改一批。

  二是抓好四个重点。着力壮大龙头企业,引进一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领军型和骨干型“链主”企业,加快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支持挂牌上市;着力延伸加工产业链条,做强做优七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全链条融合发展,健全联农带农利益共享机制;着力加强加工园区建设,争创一批国家级重点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市级示范园区,培育一批区县特色加工园区;着力推动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推用”一体化发展,建立完善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抓好质量品牌建设。

  三是构建良好生态。全力打造要素成本低、政策支撑强、物流配送快、市场活力足、企业服务优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完备制度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最优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完善扶持政策,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支持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出台了支持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黄金十条政策”。强化要素保障,主要是用地支持、用能支持、物流支持和通关支持。

  重庆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近5年迈上7个千元台阶,年均增长8.6%、比全国快0.2个百分点,但农民收入绝对额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城市居民收入绝对额差距仍然在扩大,我们积极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到2027年,农民收入达到2.79万元左右、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1。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68元、同比增长7.1%,增速比城镇居民增速高3.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7、比上年同期缩小0.07;其中,经营净收入增长7.2%、财产净收入增长12.5%,分别比全国平均高1.4和7个百分点。

  一是发展产业带动增收。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和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做大乡村民宿经济、生态康养经济、后备箱经济和民俗文化经济等,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二是稳定就业促进增收。深入打造“渝创兴农”等服务品牌,创建“巴渝工匠”乡村驿站,打造“边城秀娘”“忠橙电商”等乡土技能人才品牌,培育“重庆火锅师傅”“云阳面工”等地方劳务品牌120余个,保障农民工出行返岗267万人次,建成就业帮扶车间542个,农民工就业规模总体保持稳定。

  三是惠农支农保障增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将防止返贫监测范围提高到8000元,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及时发放耕地地力补贴资金、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补贴资金,推行稻谷、玉米、马铃薯完全成本保险,加大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力度,确保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四是深化改革助力增收。深化拓展“三变”改革和“三社”融合发展,启动强村富民综合改革,部署农业“标准地”、“强村公司”等“一统七改”综合改革措施,健全股份收益分配机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全市已有6163个村实现分红、占比达到67.6%。

  重庆农村面积占全市的95%,行政村11231个(含涉农社区),乡村建设任务艰巨繁重,各区县农村建设也不平衡,我们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实施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创建行动,率先出台创建标准,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桃花源”。今年将示范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7个,到2027年,建成1000个,其余村同步开展建设,力争到2035年全部建成。

  一是充分组织发动群众。聚焦“把农民组织起来”这个关键,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优化实用性村庄规划,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家园,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提升乡村功能,创建市级以上美丽宜居乡村1482个、最美庭院超10万户。

  二是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千村宜居”创建活动,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成片整治,扎实抓好厕所、垃圾、污水“三革命”,累计改造卫生户厕超过437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黑臭水体治理综合推进率分别达到85.9%、53.6%、37%。

  三是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开展党的创新理论“进农村”宣讲活动。深化移风易俗“十十提倡”工作,持续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增加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举办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第六届农民特色运动会。全市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66.2%、73.8%。

  四是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施以党建为引领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工程,“一支一策”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659个。扎实推进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制、数字化“三制一化”乡村治理重点任务,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规范村级组织管理,细化乡村微治理单元,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新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个、示范镇2个,评选推介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07个、示范镇33个,探索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治理样板。

  谢谢刘贵忠主任为我们介绍了“四千行动”实施的具体情况,介绍得非常详细,下面记者朋友可以就“四千行动”、乡村振兴方面的有关问题向三位发布人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一下所在的媒体单位。

  今年6月份重庆召开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大会,请问重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目前的最新情况以及下一步我们有什么打算?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关注及支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全市五千亿级支柱产业纳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一体打造,组建由市长任第一召集人的工作专班,高位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

  我们主要强化了四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完善产业政策。推动出台《关于大力度推进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黄金十条”支持政策,全面梳理现有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普惠性政策35条,成功举办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大会、2023中国国际肉类产业周、第二十一届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2023中国(重庆)国际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等相关活动,设立百亿级产业生态基金。二是实施“头羊计划”。优选确定100家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和110家成长型企业重点培育,下达1亿元专项资金给予贷款贴息。加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培育,新认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8家。三是深化创新驱动。成立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联盟、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科学技术创新联盟重庆分委会、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协会团体标准委员会,组建重庆江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成功举办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设计大赛,在西部农交会上发布了10大新品产品。四是培养高端人才。启动实施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千名人才培训计划,今年已完成6期培训,已经培训了726人。

  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建成100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7个、50亿级示范园区8个,累计培育规上企业1327家、同比增长7.2%,产值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3家、50亿元以上5家,建成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平台9个。1—9月,全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产值1377.2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4个百分点。

  一是做强主体、培育龙头。积极推动存量企业升规上市,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三百企业”(100家领军型企业、110家成长型企业、100家服务保障型企业)培育行动。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提高招商引资质效,整合提升产业链条。印发实施《重庆市加快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推动多方筹集资金特别是推动两群地区和部分主城新区将数字化改造升级项目纳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库。

  二是抓好原料、守好底线。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强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到2027年创建500个标准化种养殖原料基地,构建大宗农产品集散、交易配送体系,提升高品质原料供给能力。拓宽视野,加大优质原料进口,用好原料加工好产品。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全过程监管,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三是搭建平台、集群发展。加强园区平台建设,加快现代加工技术研发创新和加工装备智能化改造,打造粮油、肉蛋奶、果蔬等标志性加工链,创建一批特色加工示范园区,提升综合加工能力。市区两级联手打造,联合招商引资,共推项目建设。面向全市遴选10大加工园区,排出10大招商引资项目,重点推动10大在建产业项目。加快流通平台建设,促进企业集聚和供需精准对接,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发展质效。

  四是做靓品牌、提升价值。注重加工农产品风味保留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意设计,培育一批“小而美”的美食工业化新品类,精选特色打造“爆品”,比如“天友百特”、“梅见青梅酒”以及“涪陵榨菜”、“恒都牛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重点打造的“爆品”,我们准备在这个月下旬要推出梅见酒的一个“爆品”发布活动,以后原则上每个月都有一个“爆品”发布活动,加强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鼓励重庆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开展多层次合作,以品牌创建带动产业升级。

  五是强化带动、收益共享。以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促一带三”,重点带动小农户发展规模经营、订单生产、产地加工等,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六是做好服务、优化生态。不断完善产业政策,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推动各区县在比学赶超中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谢谢!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重庆市主要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谢谢。

  谢谢记者朋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党中央最关心的一件大事,按照中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总体安排,今年是衔接过渡期的第三年,如何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整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同时也是市乡村振兴局的核心业务。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中央要求,结合重庆实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织密织牢防贫网,健全完善新机制,努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聚焦“守底线”,用精准精细的机制防止规模性返贫。一是压紧压实责任。坚持完善市领导牵头的帮扶矩阵,市、区县及相关部门都组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专班,每月进行工作调度,确保巩固成果的重视程度、工作力度、投入强度只增不减。二是精准监测帮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点线面一体化的动态监测网络,同时把防止返贫的监测标准提高到人均年收入8000元,累计识别监测对象3.47万户、10.49万人,其中今年新识别4406户、14166人,每一户都落实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三是问题动态清零。坚持“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月调度、月清零、月通报,自上而下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专项行动,动员10.6万余名帮扶干部,排查解决各类问题点5000余个,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目前全市防止返贫风险消除率近50%,没有出现返贫致贫情况。

  第二,聚焦“促增收”,用改革发展的办法来巩固脱贫成果。重点是做好产业和就业两篇文章,推动脱贫人口特别是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收入稳步增长。产业方面,我们将60%以上的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引导脱贫区县形成“一主两辅”产业格局,建立健全联农惠农带农机制,按照“四个一批”要求,梳理脱贫产业,建成产业帮扶基地5.6万个,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就业方面,制定支持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一系列政策措施,培育一批地方劳务品牌,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就业规模稳定在79万人左右,就业率居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9027元、脱贫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44元,同比分别增长12%、7.4%。

  第三,聚焦“补短板”,用统筹整合的方式凝聚帮扶合力。一是“一县一策”精准支持。量身定制山区库区17个区县发展方案和政策举措,形成了“1+17+N”政策体系。同时深化“一区两群”协作帮扶,特别是针对彭水、酉阳、城口、巫溪这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今年倾斜安排衔接补助资金20.9亿元、占到县资金总量的35%。二是打造鲁渝协作标志性成果。认真落实山东重庆东西部协作第19次、20次联席会议精神,两地共建100个产业合作园,共同打造100个乡村振兴示范镇村,310家山东优势企业落户脱贫地区,120多个山东优质品种实现“东产西移”。三是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累计引导7864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4884个村,投资561亿元,实施项目9208个,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刚才刘主任提到了要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乡村数智化、农民组织化“三化”水平,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推进情况?谢谢。

  谢谢,我在刚才的介绍当中也说到了“三化”是我们“13432”的第二个“3”,就是农业机械化、乡村数智化、农民组织化,基本上构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第一,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一是分类推进短板农机装备研发攻关。我们聚焦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畜禽养殖和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制定了《重庆市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发布了《重庆市农机装备补短板清单》第一批30个,引导支持科企联合攻关。全市农机装备相关企业近200家,生产规模近300亿元,产品基本覆盖了丘陵山区适用的各类中小型机械。二是加快建设一批农机测试应用基地。推进5个全国农机装备熟化应用基地、1个部级丘陵山区耕作机械企业重点实验室、3个部级农业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建设。三是加强农机作业场景建设。坚持“改地适机”与“改机适地”相结合,围绕农田宜机化、农机装备智能化、农业大数据平台智慧化、无人农场现代化等场景开展示范应用。

  四是加大农机推广使用。今年以来,全市兑付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140万元,补贴农机具7.8万台,受益农户7.6万户,同比增长12.9%、24.9%、24.7%。全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谷物烘干设备等大中型农机装备超3万台套,各类农机具拥有量超500万台套,完成机播488万亩、机收1005万亩。五是扶优建强应用主体。全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4752个,年作业服务面积占30%以上。我市农机高技能人才连续多年参加全国大赛屡创佳绩。六是加大政策支持。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若干政策举措》,在农机装备研发创新、示范推广、人才培养、社会化服务、金融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55.2%,居西南地区省份前列。当然农业农村部和工信部最近联合在湖南郴州召开了全国农机装备补短板暨农业机械稳链强链工作会议,我们也要进一步贯彻落实。

  第二,积极推动乡村数智化建设。一是扎实推进乡村数字基建。实现行政村光纤网络和4G信号全覆盖,5G网络乡镇到达率达100%。二是持续夯实农业农村数字基础。建成全市三农大数据平台和农业产业数字化地图,汇聚治理涉农数据资源4亿条,同比增长4倍;建成生猪、柑橘等7个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三是不断加强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建成市级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270个、益农信息社9441个,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年超600余万人次。

  四是不断推进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先后争取获批实施国家数字农业区域创新分中心(西南)和柑橘创新分中心,合川蛋鸡、云阳柑橘、丰都肉牛等6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五是不断发展壮大农产品电商。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持续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打造数字农业电商直播产业园,构建“1+10+100+1000”数字农业直播电商产业集群。前三季度,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58.00亿元,同比增长18.1%。全市数字乡村发展总体水平达到43%,位居西部地区第一。

  第三,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规范民主议事程序,推动村级事务联席会、乡村互助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有效发挥作用。二是健全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鼓励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让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今年以来,新注册农民合作社及联合社808家、家庭农场1376户,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8万人、家庭农场3.48万个、农民合作社3.7万家。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1.4万个,从业人员达5.8万人,服务对象177.3万户,其中服务小农户154万户。三是健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机制。深化推广“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制”,广泛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于“三化”的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今天已经是11月10号了,今年还剩2个月,从1-9月份的数据来看,今年有几个特点:一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第一年,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第一年,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了农业强国建设,这极大激发涉农的市场主体、亿万农民投入到农业强国的建设之中。二是从市里来讲,刚才我介绍了我们有“四千行动”具体推动,当然“四千行动”是五年的,一年一年要向前推动。三是今年自然天气非常好,去年我们遇到了高温干旱,但今年基本风调雨顺。这些综合的措施下,所以从今年1-9月份农业农村发展的效果来看是非常好的。前三季度,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29.67亿元、同比增长4.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68元、同比增长7.1%。

  第一,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再夺丰收。一是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出台稳粮扩油10条硬措施,夏粮面积、总产、单产同比分别增长0.6%、1.3%、0.7%,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目前丰收在握。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完成大豆播种171.2万亩、油菜扩种42.1万亩,油菜籽产量60.7万吨、实现“16连增”,有望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全年粮油生产任务。二是“菜篮子”产品全面增产。重庆和四川本来就是生猪的大省大市,所以我们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设施蔬菜提速发展,鱼菜共生AI工厂、大水面等生态渔业也发展得很好,前三季度全市生猪出栏1419.8万头、同比增长4%,蔬菜产量1814.03万吨、同比增长4.5%,水产品产量45.7万吨、增长4.7%;牛、羊分别出栏30.7万头、233万只,同比分别增长4.5%、0.8%。

  第二,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扎实推进。一是生态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培育区县“一主两辅”特色产业,新获批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二是农产品网络销售势头强劲。策划打造长假游、清凉一夏、邮乐购直播等活动,举办渝北区放牛坪梨产品推荐会、巫山脆李品牌产销对接推荐会等,前三季度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58亿元、同比增长18.1%。三是农业会展全面起势。先后举办第十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第十四届中国奶业大会、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展览会、第二十一届西部农交会等多场全国性论坛展会活动,其中西部农交会签订农产品购销订单126.7亿元,签订乡村振兴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投资协议311亿元。

  第三,农业科技创新多点发力。一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优化设置水稻、玉米、薯类等16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潼南区、荣昌区成功入列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二是创新平台加速培育。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中国(重庆)花椒产业研发中心等14个“国字号”“区域性”“特色化”平台加快建设。三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扎实推进。研究出台全市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方案。推动市政府与中国农科院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合作,汇聚院士专家285人,实施13个项目联合攻关。四是创新成果推广有力有效。成功向农业农村部推荐农业主导品种3个、主推技术3项。庆油3号、庆油8号两个品种入选全国冬油菜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推广面积分别达到201万亩、100万亩。

  第四,农村改革持续深化。一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完成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村级试点任务,有序推进整镇试点。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率达39.6%。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形成《永川区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行使指导意见》《梁平区农村居民房屋抵押登记实施细则》等制度成果。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巩固提升。按照数字重庆、数字“三农”的建设初步建成“渝农经管”数智平台,平台集资产管理、流转交易等功能于一体。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全市经营性收入超过5万元的村占比达90%、超过10万元的村占比达70%。三是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加快构建。市级以重庆土交所为依托,区县建立服务公司,乡镇建立服务站,村建立服务点,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相互融通的全市统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指导推荐巴南等5个区县申报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区县试点,全市交易额达6.48亿元。

  总的是这样的,但是分析我们还有一些不足,比如现在整个生猪的收购价格都在下降,还有农机研发、农机推广还要继续推进,所以农业农村工作还要继续努力,推动农业农村高水平发展再进一步。谢谢大家!

  谢谢刘贵忠主任。如果大家没有其他问题,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谢谢三位发布人,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