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是你进了体制内才知道的事情?

发布时间:2023-12-10 来源:新闻中心

 

  写在前面,如果您的公考成绩常年稳定在140+以上,能不用看了,您离上岸不远了。如果您家里有资源,也没必要看,您已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了。至于什么是资源?家里三俩亲戚有个一官半职,这不是资源,做点小买卖养家糊口,这不是资源,普通大学教职,没啥头衔权力,这不是资源。

  所谓,资源,本质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多少人:家族企业二代接班,在特定行业形成壁垒,决定其他人的经济得失,这叫资源;有人带发文章挂作者套经费,这叫资源;熟悉政策,能在第一时间知晓资源配置动向,这叫资源;如果什么都没有,您的公考分数还常年在120分左右徘徊,那本文有希望在短时间内将您带到140分的水平。

  即使是并不准备进入体制或垄断行业的朋友们,我也建议你们花十分钟时间看一下这篇文章,文章想要传递的思维方法像金子一样珍贵,而且如果您将来有打算进入体制或类体制,这或许是一篇将体制逻辑和应试备考讲的最通俗易懂、最透彻的一篇文章。

  如果你想直接获取应试技巧,请直接跳到第四部分【体制考什么】,但在那之前我仍然建议您将前文阅读一遍,在我看来理解体制的运转逻辑比应试技巧更为有用,或许会让您受益终生。

  超过一半都是伏地魔。2022年国考最终过审人数212.3万人,同比增长34.7%,而与国考相比,发达地区的省考竞争其实更激烈,就连一向被揶揄为伪长三角的安徽省,在刚刚结束的省考报名中,以27.6万的过审人数继续刷新历史,而在一年前这个“数字”还仅略超17万,同比增长达到恐怖的62.5%,讽刺的是,在最后统计日期的前一天,无论是报名人数还是审核人数都低于2021年,过审人数刚超13万,也就是说今年将有超过一半的选手选择在最后24小时报名,在公考圈这样的人被戏称为

  为何要选在最后24小时报名?经历过高考的人都明白,全省1万名和全省1千名是实力差异,全省500名和全省100名也是实力差异,但差距已经不大,而全省前100名水平其实差不多,内卷化的竞争一旦突破某一阈值比的就不再是实力而是运气,内卷到最后大家水平其实都差不多,全看临场发挥。在被称为最卷考研年的2022年,号称卷王之王的清华五道口金融硕士复试线,看上去是不是已经很卷了?但在遥远的七年前,也就是在那个考研人数还不过165万,不到今年三分之一的2015年,当年五道口金融硕士复试线,为何在双非计算机都要400才能上岸的今天,卷王之王却基本没涨?答案其实很简单,对于420+的选手来说,客观题都已接近满分,再怎么卷也没法提高了。

  与公考竞争的内卷化程度相比,高考、研考还是弟弟。以2021年为例,当年高考考生1078万人,而2003年的新生人口才1594万人,也就是说绝大多数都是个人就能上大学,即使筛除一半的的专科院校,千禧一代中每三个人就有一个是本科。2022年研考报名人数457万,招录人数约110万,报录比创下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但也才刚破4:1,其中报名人数最多的高校,厦门大学,当年报考人数29067人,招录人数5496人,剔除1792名推免生,剩余统考招生名额3704人,也就是说作为头部985的厦大其报录比也仅7.8,而这已经是研考巅峰难度。相形之下,2022年国考竞争比58:1,作为伪长三角的安徽2022年省考报录比也来到了51.4,其中合肥的报录比更是达到了153.3。而要知道哪怕是这样的报录比也是在被大量低报录比的应届岗位稀释后的数据,对于社会人士和大部分工科专业的考生来说,每年面对的基本都是动辄过百甚至数百的竞争局面。因此憋在最后时刻选一个相对竞争较小的岗位成为了很多久经沙场老手的必然选择,但世事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当大家都开始鸡贼的时候,鸡贼已经没什么用了,伏地魔遍布的年头是捡漏机会的迅速减少。

  与烈火烹油的公考相比,对社会的美好幻想仍是大部分年轻人的专属,正如调查显示的,刚刚踏入社会的零零大学生有六成认为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他们不知道的是遭受社会毒打过的前辈们早就饥肠辘辘的看着他们了,就像前辈的前辈看着当年的前辈一样:

  从人口规律上来看,按照目前大学的扩招(贬值)趋势,招生数将在2010年左右触碰到当年出生人口的绝对值,之后学历贬值(韭菜生长)的趋势才能不以人意志般逆转,换言之,虽然出生人口在骤降,但这届零零后却只会有一个感受:

  历史无数次证明了,虽然万物均衡的天道终会到来,但自私逐利的人道会永远将成本进行后移,直到触碰物理的上限,货币如此,学历亦如此。

  换言之,零零后将拿到建国以来最水的学历,面对最内卷的竞争,而击鼓传花的其他社会游戏最后一棒也大概率要交到他们手上了

  对这届年轻人来说,谁能尽早认清现实,提升认知,消除偏见,谁就掌握了核心竞争力!

  年轻人之所以看不起编制,一种原因是90后、00后们被家庭、学校保护的太好了,远不知道就业市场的惨烈,压根就没有好好备考,考不上也正常。另一方面也有时代的因素,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经济高增长的黄金时期过去了,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叠加疫情的影响,很多本来打算出国的人才也回到国内就业市场参加竞争。而潮水褪去,社会的本来面目就开始显现出来:谁有资源谁说话。过去我们是小河入大海,谁比谁多占点资源都算不上什么,因为与马上就要来临的星辰大海相比都可忽略不计,大家在小河比的就是谁本事大、后劲足,这时候学历、学校、证书都是有用的。但现在时代变了,资源都被前人分割完了,世界也是这样,如果科技不能带动生产力实现量级的提升,我们等于又回到了100年前那个世界被列强瓜分完的内卷时代,100年前德国作为欧洲大地的后起之秀胳膊是越长越粗,但在金本位下受制于黄金的有限和已经掌握黄金储备的国家在贸易上的保守主义,无论德国生产力再发达也赚不到财富的象征也就是黄金,多余的生产力在有限的空间内不断发酵最终演化成了战争机器,战争让世界重新洗牌。现在也一样,虽然是信用货币时代,但故事的内核从未改变:优质资源一旦被占有就很难会在市场上再次流通,对这个道理,都市女生想必体会最深。

  编制的本质是是未来资源的分配权。锻炼过的人都知道,哪怕是每天锻炼五分钟,坚持一整年都是非常困难的,工作也是这样,年轻时只要肯吃苦总能挣到钱,但出卖劳动力总有力竭的一天,虽然人们通过建立医保等制度以实现财富的代际转移,但实际上任何国家的老年人都是靠正在工作的年轻人来供养的,而并非靠年轻时的储蓄来养活,存款可以积累,但财富不行!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逊一个人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退休,你不可能生产出未来的粮食,就算能生产出来摆也摆坏了!社会如果看作一个整体也是这一个道理,1990年的万元户感觉自己储存了一辈子的财富,但你在当时就算拿出全世界也换不了一部苹果手机,因为财富永远属于未来,纸牌屋里有句名言,财富是沙子,而权力是大理石!体制内的收入来源于税收,而税收是一种资源分配权,一种以武力保障的权力,这是它能穿越周期始终保值的最终的原因,无论未来财富形式如何变化,总有一部分人有这些财富的分配权,而这,就是编制。

  编制为何一定是终生制的。很多人不明白为何体制的工作大多很常规很简单,往往初中生就会做,为何还如此稳定,因此自然认为这种稳定是短期的、是不可持续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为什么呢?这几年阶级固化是个热词,也是一个贬义词,但国家的形成本身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固化。我们现在常讲市场经济,但历史证明市场之间的竞争有它的适合使用的范围,国家内部郑权之间的竞争永远意味着无序和灾难,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无论是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还是民国割据都是华夏民族被异族欺辱的血泪史,为何?因为对国家来说,市场之间的竞争推举一个更有效率的政府所带来的好处会远远被军伐割据所带来的内耗给消耗殆尽,战争和商战不同,战争是资源消耗,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商战是资源生产,内卷会带来新技术新财富,所以对群体来说,谁能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并不重要,相反及早选出天命,让百姓休养生息才能实现群体利益的最大化,至于这个天命是谁,是刘邦还是项羽百姓并不关心,既然是天命,特征就是稳定(也就是固化),因为只有这一个国家都是你的,才能在危机来临前能避免短视化作出有损群体利益的行为,实现种群的延续。

  李嘉诚为何需要逃离大陆,害怕社会主义的铁拳啊!如果大陆和十年前的香港一样在他李家完全控制之下,他才会做长期买卖,因为相比杀鸡取卵,只有老百姓富裕了社会发展了他才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而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上讲,客观上也需要天命就得是固化不能随意变动的,要不然你今天是刘邦,明天是项羽,百姓就要发问了,项羽家四世三公做我们头、拔我们毛、保家卫国交点保护费也是应该的,凭啥换个刘老三赢了咱们也得认他作爹啊,就因为他把项羽干翻了?那哪天我把刘老三干翻了是否也能过把瘾,当大家都这么想的时候,社会稳定的成本就会飞速增加,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时代就会到来。而任何东西的稳定说到底是人心的稳定,如果编制队伍想换就换,那等同于向下级交出了人事权,而人事权是一切权力的核心,所以即便编制工作本身极其简单,初中生就会,也必然是是终生制的。这是上一轮乱世无数人用鲜血铸就的新的天命,而鲜血铸就的当然比汗水铸就的更加稳固。

  西方的崛起从大航海时代到算起五百年余年,而在大航海时代之前的一千年里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网络上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在晚清前的2000年内绝大部分时间综合国力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几个国家,虽然这样的版本有很多,没法一一考究,但一个基本的事实却比较清晰:在封建时代的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大一统时期,中华文明都是远强于西方文明的。只是在近五百年,因为各种偶然因素,西方文明率先点亮了科技树,实现了地理大发现。西方在近代战胜东方的根本是利用了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爆发冲破了神学礼教对社会上千年的束缚(内卷),假如没有这些巧合,西方可能将继续禁锢在长达千年的黑暗中世纪里,并且大概率被同时代的中华文明甩在身后。

  为何都是内卷,中华文明就能一直领先世界?秘密就在于科举(公考),它以一种非暴力的手段不断实现王朝的自我净化,这种体系虽然没办法从根本上逃脱王朝更迭的根本规律,却是中国古人经过几千年来总结出的珍贵经验!是在当时封建生产力下所做得最优安排,而反观西方在中世纪里挣扎了上千年还是没能进化出一条社会阶级上下流动的通道,这是西方小国寡民、利益至上的基因决定的,近代以来的短暂反超有多少幸运女神眷顾的成分在内我们不得而知,但一旦生产力发展回归平稳,爆发增长不在,西方文明注定将比拥有更高政治智慧的华夏文明所超越。中华文化的智慧就在于明白并且承认阶级固化是不可逆转的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趋势,这背后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自私人性,古今中外是人永远渴望占有更多资源!是人就永远好逸恶劳,永远希望其他人劳作自己享受!这是人道!不可改变,但我们大家可以延缓人性变化的趋势,这就是体制!体制因为它的永恒性,使得跟体制挂钩的编制像是一份资产(可以稳定折现)而不是一份工作,而且这份资产的特殊性在于虽然折现的现金价值很高,却不可提前支取,这其实是在帮助你克服人性上的弱点!每个时代都有既得利益者、都有天龙人,编制是懂得克制和隐忍的天龙人的发明,西方没有编制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什么是资本主义,简单来说就是钱说话,历史证明这种环境下人性腐化起来只会更快,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不是国外没有编制,而是歪果仁缺乏政治智慧!

  正如上文所说,编制的本质是权力,是未来资源的分配权。所以当我们身处这个全民挤体制的年代,选对赛道,选一个人数相对较少,竞争还不那么激烈的赛道就显得很重要。而要想说清楚体制的赛道就必须先从财政收入说起。

  好了,现在让我们做个角色扮演的游戏,假设您现在是一方疆土的主政者,现在您有一番宏伟的规划要实现,但注意这里不是电子游戏,您不仅没有初始启动资金,相反管辖区域内还有一大帮人指着你建学校建医院,你该怎么去办?注意在你和百姓之间其实有着“双向奔赴”的潜在合作空间的:一方面他们要你为他们提供基础设施以谋生,提供医院、学校以改善生活;另一方面你需要从他们口袋里掏钱以实施你的各项公共计划。Bingo!交易达成,这种直接从百姓口袋里收到的钱,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税收,税收供养的人员就是正统在编人员、真正的体制内,也就是这年头大家挤破头要参加的各地公务员与事业编考试。具体而言,可参见下图:

  如上图,财政支出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购买性支出,顾名思义就是政府如同个人一样所花钱购买的支出,一类是转移性支出,也就是说政府只是个过手方,通过转移性支出实现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我们缴纳的社保就是典型的转移性支出,本地老人的养老金来源于当地年轻人缴纳的社保费。购买性支出又可继续细分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这个也很好理解,就如同你每月的收入有一部分会被你消费掉用于吃喝玩乐,一部分会被你存起来或买股票、或存定期增值一样,政府的支出也可被分为消费和投资,只不过政府不会投资于股票、基金这样的金融理财产品,政府的投资是大家随处可见的各种基建工程,而政府的消费则是我们这里所谈论的重点,也是各类编制的来源(naima):

  首先你得有工商部门、公安部门、教育部门提供基础的行政服务吧,这就构成了编制的第一条赛道,行政、事业;你还得有军队保家卫国抗洪救灾吧,这就是编制的第二条赛道,军队;最后社会运转还得有医院、学校吧,这就是编制的第三条赛道,也就是公益二类事业编。你看,就算是最正统的编制,赛道起码就有三种,分别对应于上图财政消费性支出中的三个类型(行政支出、国防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而不单单是大伙都盯着的国考、省考。

  编制的赛道除了有上文以税收作为来源的正规军以外,还有一大类,我们姑且称之为类体制内,以各地电厂、烟草、石油石化等垄断央企为主体,之所以讲它们是类体制内,一方面因为他们的收入具有很强的刚性,另一方面它们虽然是企业,但这些垄断央企的人事权在政府手里,譬如像保利这样的大央企一把手都是由国资委来任命的,而像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这些巨头则更是直接由最核心的常委会决定,也正因为此,这些央企的一把手也都默认等价于一定的行政级别,可以直接在体制内交流任职。

  在讲明白这条赛道前我们同样从财政说起,如果说政府的收入完全依赖居民收入,也就是说从各阶层老百姓挣的钱中取出一部分用于供养公共部门,是养不起所谓的大政府的,因为你是二道贩子!不直接掌握生产资料!你得从别人口袋里掏钱,收税成本很高,也收不上来多少钱!西方就是典型,资源型、垄断型企业普遍掌握在私人手里,公共部门基本靠纯税收供养,因此收入低廉,社会上也不存在所谓的公务员热。代价则是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极低,面对疫情这种天灾人祸往往无能为力,只可以通过群体免疫就地躺平。但像石油、电力这种垄断型行业有一个特点,存在很明显的规模效应,你不可能一个市配备一个电厂或油厂,代价和成本都太高昂,全国共用一套资源体系才能负担的起建设和维护成本,也就是说行业存在天然的垄断性,即便国家不去控制也会被私人掌控,但和体制形成的逻辑一样,“两害相权取其轻”!垄断央企固然会形成既得利益集团,但这种进程还是相对缓慢和可控的,而一旦经济命脉落入私人手中,人性决定了资本在关键时刻是永远利益至上的,是没有民族情感与国家意识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30年前苏联解体,能源寡头横空出世,生活必需品价格飞涨,光1992年一年的通胀率就高达2500%,老百姓为了生活被迫将解体后平均发放的国有资产份额转给曾经的党政干部,新贵由此产生;10年前“屯地王”李嘉诚停止内陆拿地并逐渐抛售大陆及香港资产,将资本腾挪转移至欧洲的公用设施,在他华丽转生的背后留给香港的是金融和地产的虚假繁荣、空心化的产业现实和一群丢掉希望、缺乏基础教育的年轻人;7年前那个号称“清北不如胆子大”的王首富挥舞着天量外汇在海外进行高密度大金额的海外并购,究竟是理性投资还是假借并购之名行资产转移之实,相信明眼人都看的明白,要不是国家果断出手,王首富可能现在早已在国外的私人会所里和李首富谈笑风生。

  既然垄断行业在私人资本手里只有利益没有家国,那还不如交给国家掌控,起码在大是大非面前能体现国家利益和民族意志。其实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有个叫刘彻的男人就参悟了个中玄机,通过将盐铁这种关键资源收归国有专营以实现对全体老百姓的隐形征税,汉帝国才有底气在那个年代喊出“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无论历史还是现实,电力、能源这样的垄断国企永远有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共和国的长子,与国家同寿!是不是体制胜似体制的存在!

  是不是觉得体制内的赛道已经被说完了?其实还有一条赛道更加隐蔽而幽暗,挖掘这条赛道需要从金融说起,翻开我国现存的129家央企名册,你会发现有一类企业是有着特殊待遇的,这便是金融类央企。特殊在哪呢?从出资性便能够正常的看到,两桶油、国家电网、中车集团这类实业类国企出资人是国资委,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而像四大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央企,他们背后的出资方则主要以财政部和中央汇金为主,考虑中央汇金公司又是财政部的全资孙公司,也就是说有别于传统央企,金融类央企的“爸爸”是财政部而非国资委

  这种安排深刻的揭示了现代国家运行的秘密,即:“财政就是金融,金融就是财政”,既然编制的源头是财政,那么作为财政的影子,现代金融系统也隐含了很多隐秘的类体制内赛道。如果说税收是编制的第一条赛道,也就是直接从鹅身上拔毛的方式被称之为剪羊毛1.0,那么以垄断关键性资源来和鹅们进行公平“交换”以获取羊毛的方式能被称为剪羊毛2.0,那么自上个世纪30年代金本位崩溃信用货币建立以来,利用金融的力量将让鹅们以未来还没长出的羊毛为代价提前买定收割的方式则可被称为剪羊毛3.0。

  这样的体系是如何操作的呢,在1.0和2.0系统当中,我们很自然的假定羊毛是长在羊身上的,咋看上去很像没什么问题,但仔细一想也不对,“我要那么多羊毛干嘛?难道不是要把钱收上来么!”那钱是怎么来的,政府印出来的,那咱为啥要费劲巴拉的从老百姓口中掏钱,直接印不就完了嘛?那你又错了,财政是什么?财政的本质是因为个体脆弱和灾难无常,为了更好的提高群体的生存率,有一拨人被选拔出来以提供必要的服务保证社会平稳运行,作为补偿,这批人有直接分配社会财富的权利。货币只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手段,财富创造才是目的,开动印钞机引发恶性通胀只会让生产财富的普通劳动者就地躺平,财富都没人生产了,造那么多基建,养那么多公务人员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直接印钞本质等同于财富掠夺,玩多了就是玩火、杀鸡取卵,历史上的翻车案例不胜枚举,所谓交子、金圆券、委内瑞拉都是前车之鉴,那怎么办才能既印钞又让被拔毛的羊群看不出来,最好还有满满的获得感呢?其实也没啥新鲜的,和2.0系统一样,你得先找一个自己独有的资源好控制其供给,同时这个资源得关乎所有羊的切身需要,这样你才能调动绝大多数羊和你“公平交易”以实现群体全覆盖的薅羊毛。好了,万事俱备,与2.0系统不同的是,你掌握着印钞机,尽情的开动印钞机将“弹药”投放到指定资源吧,人性的贪婪会让羊群们在疯涨的价格面前失去判断力,在你精妙的魔术手法下手舞足蹈,这就是传说中的薅羊毛3.0系统,说了半天你问我赛道在哪?就是那些“弹药”公司啊,翻开27家金融央企名单,几乎每家央企都有自己特定的“弹药”投放领域,远的不说16年涨价去库存,那些挥舞着钞票冲进房市的拆二代们,他们的弹药追根溯源就是国开行给的,学名叫抵押补充贷款(PSL)。

  和国开行类似,可以说每个金融国企都有自己的经营事物的规模,掌管着各自领域的血液输送,是社会的隐形大佬,可以轻而易举的决定任何一个企业的生死,毕竟哪行哪业,无论是当年的王首富、杰克马还是如今的孙宏斌,都得仰其鼻息,实力可见一斑,而且因为和钱很近这些机构的普通员工待遇往往远高于传统体制内,不过因为机构众多,情况也更为复杂,需要结合个人背景、所在城市、业务层级、未来趋势具体分析,四大行总行机关和分行员工显然不能类比,对普通人来说后者在发达地区一般不如当地体制内,前者一般在一线,论性价比也不如苏南浙北这种发达地区的体制内,如果是政策行则基本强于各地传统体制内机会。

  名单太多了记不住?前十五家核心央企又被称为“54321”,他们分别是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人寿/人保/太保/信保四家保险集团、国开/进出口/农发三家政策性银行、中信/光大两家综合型集团、中投一家主权基金公司,具体如下:

  体制同工不同酬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我们大家都知道体制内在编和不在编的待遇差异是极大的,站在个体的角度来看,制度显然不合理,但真正理解体制的本质后你会明白这个系统其实是完全自洽的。体制本身并不直接生产财富,他们要社会上生产财富的劳动者来间接供养,虽然形式上公务员、教师、军人们也在要上班,但其实和市场化的工作有本质区别。譬如很多公务员平时工作就是写材料,但在体制内写材料和在企业写材料,定价(工资待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逻辑,公务员是服务整个社会的,虽然难度不大,但“不做”会给社会运行带来非常大困难,而且能提供这种服务的在和平年代永远只有一家(两家那就不是和平年代了),也就是说公务员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他工作上有多复杂,产生了多少效益,而在于“不做”会带来多少潜在隐患,你可能就是给企业注册营业执照的,但你要是一周不上班,这企业就一周不能营业。

  而市场则不同,任何服务的供给永远都不是唯一的,总会存在竞争,你的价值取决于你工作产生的正向收益,你不干也会有其他人干!但在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的今天,你努力劳动获得的正向收益其实非常容易被基数巨大的低收入人群给拉平,因为总有更穷的人能接受更低的价格,让你收入上不去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贫富差距的时代背景下基数极其广大的穷人!内卷化竞争所带来的是任何技术类工作的正向收益都会变得很低!而体制一方面本身就有切蛋糕的权力,收入不由劳动本身在市场上的价值决定;另一方面,即便不考虑体制内本身的自利动机,即便参考社会中等水准(这种想法自然是合理的),也就是按社会平均蛋糕大小来切(也就是把马云爸爸放进来和你一起平均)也自然超过两极分化、内卷竞争下趋向“共同贫穷”的社会大众。所以这也是怎么回事体制内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自古就存在,虽然看上去很不合理,但实际上有着深层次的自洽性:虽然是相同的工作,但编制占有的是平均了资本家财富后的社会平均值,而体制内的临时工却是靠出卖体力来谋生,收入由市场交易直接产生,不是同工不同酬,你放市场上资本家也就给这点!

  所以千万别从你个体方面出发认为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不合理,时间久了会被纠正。事实上,此现状自古就有(古代就有官、吏乃至员外的区分),过去几千年是这样,未来几千年恐怕也还是这样,格局要放的大一点!站位要站的高一点!打不过咱就加入嘛,在体制入口这件事上,逢进必考,而且非常公平,感恩那个男人。

  体制内的赛道无论走上面哪一条,大概率都得碰上行测、申论,即便是考国家电网、金融类央企这些体制内单位,也是在行测、申论这些传统科目外再加试专业课,就算是研究生走人才引进也有面试这一关,而面试说到底就是嘴巴上的申论。其实大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方的主政者,你想通过考试考察什么样的能力,筛选什么样的人?我们前面说过编制本身并不是迂腐的东西,恰恰相反,这是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总结出的高深智慧,是在承认人性永恒自私的前提下,秉持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社会结构给出的次优解,编制或者体制本身在和平年代为不同阶层群体提供了一个规则相对明确、相对公平的上下流通渠道,无论是上文所说的哪一种赛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一头联系着上层建筑,一层联系着社会大众,这种身份上的非平等性也是区别体制与一般企业的最根本特征,企业产品或服务做的再好企业与个人的关系依旧是平等的,二者之间的联系仅限于特定业务,除此以外再无联系,而体制内作为上层建筑一方面既需要由社会劳动者直接供养另一方面却又是社会运行的实际管理者,这种身份上的复杂性要求体制内人一定要具有以下两种能力:

  如果继续深究,这两种能力背后的底层思维是什么?是换位思考。你为什么能听懂群众诉求?是因为你得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他们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哪些被夸大了,哪些被隐藏了,哪些是社会普遍情况,哪些需要得到优先处理。你为什么能理解大政方针?是因为即便你不是政策的起草者,你也得假定你就是一方的话事人,要学会站在全局的角度去思考每个政策对各方面的影响,哪些人受益,哪些人受损,为了群体利益什么人的蛋糕是必须要动的?用我们今天常听过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你一定要具有大局意识、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前面两个是基本要求,后面两个是底线态度,意思是如果你实在看不懂悟不透那就把上级要求严格落实。同时你还要做个合格的“翻译官”,既要理解群众的诉求把这种诉求提炼成标准化的文字向上级反馈,又要善于将方针政策转换成群众能听的懂的语言加以落实。

  真题的宝贵之处除了体现题目本身反复论证以外,更在于真题的题目布局都是经过仔细考量的,大家要知道就一份行测用100多道题从几百万人中去筛出那么小几万人,无论是题目本身还是考点分布都是经过命题组一轮又一轮推敲的,每一题是都是宝贵的,都有它在这套卷子中无法替代的地方,有它要筛出的一部分人,很少有两题考一个知识点,分析透彻每年真题和它的布局,倒推出题人的思路我们大家可以做很多事情,举个例子,浙江省考数量分析前五道每年都是数字排列,但每题的排列规律都不同,但每年考察的规律却相似,这样我们在利用一种规律解出一题时,其他题目就可以排除考虑这种规律,提高解题速度。

  行测单从知识程度而言基本在都在高中以内,远低于高考和研试数学,但从选拔性的角度来讲,行测又是高考和研考所不能比的,那么怎么做到题目简单同时又具备很高的选拔性呢?那就只能从提高题目数量上来做文章,行测考试时间120分钟,国考是135题,很多地方的省考在135-140题之间,少部分在100-120题之间,平均而言一分钟不到就要完成一道题,而像数量关系这种很多是不可能在一分钟内解出的,时间上可以说是非常紧张,这种高强度的压力测试本身就是选拔人选的一种形式,所以永远别说你如果有时间做就能XX分一样,没有一点意义,如果时间宽裕,或者题量缩减20%,行测考试本身就体现不了它的选拔性,谁能利用有限的时间(资源)将分数(成效)最大化谁才是赢家,将有限资源合理分配本身也是资源分配者面临的一项永恒课题,如何取舍比做题本身更重要,就像体制本身就是社会长久稳定的次优形式,是承认人性自私下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所以公考也是要将善于作取舍的人给选拔出来,这就是行测题量很大的根本原因。

  请大家记住一点,公考是一场彻底的客观性考试,除了常识判断和申论的大作文以外,行测和申论的所有答案都在题目中有所依据,要善于从题目中去寻找答案的蛛丝马迹!譬如行测的词语填空题,培训班思路是给你一大叠常用词语素材进行辨析,这种方法不能说不对,但效率不高,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出题人的角度去审题!他们出的每一题都要被几十甚至上百万人去考(盯着),基数大了总会有较真的人,虽然公考不会公布官方答案,但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麻烦,出题人在出每一道题时肯定都会想好答案的依据,尽可能的避免争议题。方法就是让答案尽可能在题干中有所对应。以词语填空为例,真题的词语填空是在无数的文章中精挑细选的,词语的涵义往往在前后都有所对照,而模拟题只是随机选取一篇文章中的某个语句,这就缺乏分析的价值。

  实施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常会发生肋骨或胸骨骨折,导致肺、胸膜及心脏损伤,影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急救专家由此探索出“胸路不通走腹路”的新路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与传统心肺复苏技术相比,该技术,利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达到起腹心动、起腹呼吸的目的。

  做这种题根本不需要仔细比较不同成语之间在词义上的具体差别,只要抓住新路径是另辟蹊径的同类表述就可秒杀,如果你揣摩出了出题人的心思更是看都不用看第一空,因为你知道到出题人很可能就是看中这个词才出题的!

  是不是觉得这道题是个特例,是被我故意挑选出来的?那不要紧,我们的角度来看这道题后面一道

  建筑工程投入巨大,一旦建成再做拆改可谓。对此,需要完善设计规范和管理制度,从方案设计一开始就强化监管审核,确保建筑物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和空间环境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的基本要求,避免陷入“”的窘境,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共利益。

  题干描述的是“工程已造好拆改成本很高”,来看第二空这不就是木(工程)已成舟的白话表述?直接就是它了还看个啥!你就是翻出陈年旧月的老字典来较真也没辙,因为这答案都明明白白写在题干里了,而且你发现没,真题里两个词的填空往往题眼在第二空里,这么直白的暗示放在第一空怎么体现出难度?怎么筛选人?从出题的角度来说,第一空往往就是模糊度比较大的,就是用来占用你时间的!但即便是第一空也不是完全凭空无据,仔细看,选项A的徒劳无功和选项D的血本无归强调的都是最后啥都没有,这是工程改建,不是烧,怎会是最后啥都没有呢。再看C选项的得不偿失,得和失可以对应于工程改建(得-新工程;失-前期投入),但偿怎么体现?题目里没有的东西选了必然是错的,什么叫答案永远在题中,这就是!你看这道题做出来只看了题干开头十六个字,甚至都没用到自身的成语储备,秘诀就在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出题者的角度去看题!

  申论表面上是主观性考试,其实考的也全是客观能力!申论考试中除大作文以外的所有题型,都要从给定材料里去找!啥叫客观就是你看见啥写啥,申论材料一看,乡村振兴,觉得稳了,都是考前在辅导班背过的内容,你太熟悉了,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查分45,结论:申论玄学。不要觉得你很冤,甚至什么削足适履,前面说过体制作为社会的稳定器,需要的并不是个体意识自由竞争提高的那么丁点效率,体制需要是一群能够在紧急关头将上级命令100%贯彻执行的兵!所以你得怎么在一张卷子里体现你就是体制所苦苦寻求的他(她)呢?

  你要从卷子里的那些老百姓和企业反映出来的问题中帮他们提炼出来,反映给组织。

  申论的题型可大致分为四种:一种是单一题,就是让你从材料中或概括现状、或概括原因、或概括对策;一种是综合题,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让你概括出现状、原因、对策中的两种或三种,问法通常是让你谈谈对某句话的理解;一种是公文题,内核还是从材料里去概括现状、原因、对策,只不过得用公文的形式把装起来;最后就是一篇大作文,大作文虽然没有标准答案,没有规定素材,但请注意,申论考试给你的素材往往都有未被前面小题用上的情况,大作文的思路尽可能从这里面找!不然这些素材给你干嘛的?配相的吗?这些没有用上的素材藏得都是出卷人的心思!

  【1】“人畏冬山肃,我爱冬日丽”,这正是L县果农内心线岁的老李作为当地苹果种植大户,每到岁末就忙得不可开交。“今天下午要发5000件货,明天还有5000件……”他一边对着记者介绍,一边盘点着贴有鲜明的“L县苹果”“平安接福”等标签的苹果。

  【2】在日新鲜果公司车间里,多条现代化选果(生产)线依次排开,它们能轻而易举地检测出每颗苹果的大小、糖度、瑕疵等。公司刘经理指着生产线上的机器介绍说:“这台机器堪称是整条选果线的中枢,如果苹果有瑕疵,它可以准确地标记并筛选出来,同时为后续选果提供数据支撑。”分级分选更好地提高了苹果价值,实现了优果优价、以质论价。【种-选】

  生产端:分级分选。利用现代化生产线,按品质标记筛选,形成数据,优果优价。

  【3】在金奇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从接收订单到装箱发货的“一站式”操作。“我们通过成立直播团队、建立大数据中心等措施,实现L县苹果和消费的人无缝对接,同时也助推全县苹果电商和微商的快速发展。”公司赵经理说。目前公司在省城成立了电商运营中心,全网开设店铺40多家,目的是要利用互联网宣传、推广特性,延伸L县苹果产业链条,让果农在苹果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上都能获益、增收。【卖-量】

  销售端:电商运营。成立直播团队、建立大数据中心,无缝对接消费者;设立电商运营中心,全网开店,利用互联网宣传延伸产业链。

  【4】望着50万亩果园,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L县县委曹书记向记者介绍,L县过去是省内出名的穷县,曾经有人带回100棵果树苗,但当时乡亲们并没认识到这是一座“金矿”。改革开放后,县委县政府经过考察调研,一致认为苹果是L县最具优势的产业。党的十九大以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苹果产业强县建设规划》,提出以“苹果产业后整理”为抓手,不断做大做强苹果产业,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奠定厚实的产业基础。【种-政府】

  生产端:通过考察调研确立优势产业,制定规划,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通过规模化做大做强产业

  【5】“虽然如今形势喜人,但L县苹果产业也曾出现过危机。”曹书记说,“每年10月至11月,当苹果集中上市时,能否卖上好价钱,既是老百姓心中的忧虑,也是干部们心中的挂念。过去,因为市场透明度不高,信息不对称,果农们在与贸易商的博弈中,吃亏是常有的事。”

  【6】2017年12月,苹果期货在Z商品交易所上市。“我们得知苹果期货的价格能够及时反映市场变化。”曹书记说,“这为我们帮助果农对价格进行预判、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为此,县里成立了专门工作组,一方面(外)派人到Z商品交易所学习,一方面(邀)请专家来县里普及苹果期货有关知识。【卖-价】

  【7】2018年初夏开始,经常见到一些做苹果期货的金融业人士来村里打听苹果长得怎么样,询问霜冻对果子的影响等。当地不少果农在从他们那里得到这些有用的信息之后,一改过去“听果商报价,自己估摸差不多就卖了”的做法,转而主动和果商议价。2019年,L县苹果总体减产8%,但整体销售价格同比提高30%,果农总收入增加了20%。【卖-价】

  【8】省农科院的王博士说:“‘产业后整理’对于农业产业发展而言,能够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过去老百姓只会种、不会卖。现在就是要解决这一个问题,打通生产端和消费端通道,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怎么分条概括,这里提示了】

  生产端:通过考察调研确立优势产业,制定规划,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规模化运营;做大做强产业;分级分选。利用现代化生产线,按品质标记筛选,形成数据,优果优价;品牌化运营;

  销售端:电商运营。成立直播团队、建立大数据中心,无缝对接消费者;设立电商运营中心,全网开店,利用互联网宣传延伸产业链;成立工作组,外派学习,邀请专家普及期货知识,利用期货价格预判;主动议价,减产提价。

  ---分类有很多种,我们依据第八段专家的话按生产端(种)与销售端(卖)来重新审视各段落:第一段说的是品牌化运营,属于生产端;第二段说的分级分选,属于生产之后的筛选;第三段说的是销售端怎么卖出量的问题;第四段说的是政府在生产端中扮演的角色;第五段忆苦思甜没什么关键信息;第六段和第七段说的是销售端怎么定价的问题。至此我们按照生产端与销售端分条概括出答案

  所以你看整个材料1134个字,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这182个字的精华,请注意这里面有两个蓝字被我标示出来了,分别是“标签”和“50万亩”,这是这道题的难点,因为通常我们容易看出动词,却容易忽略名词,因为名词来自对话,口语性强不能直接用要转换成公文语言,譬如这里的两个蓝字我分别翻译成了“品牌化”和“规模化”,这实际上的意思就是申论的拉分点,也是体制内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你的职责就是上传下达,群众包括你的领导不可能每句说的都是文绉绉的公文用语,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真话藏在细节中,而体制要的就是人精!是能从别人细枝末节的口水词里听出门道的人精!

  我们再来看第二题,首先这题看似是个单一题(让你概括原因),但实际一道综合题,原因有二:

  首先,如果是单一题,题目的问法应该是请概括XX公司转型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而不会用带双引号的比喻词,带上双引号就是在暗示你在回答“为什么”之前要先回答“是什么”

  其次,真题非常宝贵,很少存在两道题考察一个知识点的,特别是你碰到的申论卷子上如果只有四道题,基本不可能出两道单一题

  2、再从材料中把两家公司区别的原因给找出来,切记,300字非常宝贵,要力争每个词都能在原文中找到出处

  框:题目、称谓、正文,其实这两年申论考试为了更好的提高客观性,公文类题型慢慢的变多的考察提纲等形式,就为了减少因为形式上错误(比如没写日期)而导致的丢分,突出对能力的考察。比如这道题,只要写上标题,称谓,格式规范的基本分就拿到了。正文方面,只要依据题目要求稍加调整就是一篇文体性强的公文。

  就这道题而言,既然你是给市长写发言提纲,你就要学会cosplay,你得假设自己就是市长,现在就在大会上作报告:

  你们好!近年来我市抓住XX机遇,利用XX技术打造平台or场景,推进数字城市建设(这题的重点是经验介绍,因此“是什么”可以一笔带过,但不能省略,一定有分),成效显著,近年来XXXXXX(既然是经验介绍,首先得引起别人兴趣,你得先说好处,也就是“为什么”)。经验介绍如下:

  一、XXX;二、XXX;三、XXX。(对策是主体,从材料中概括“怎么办”)

  以上就是在完全不看材料凭生活经验能想到的,之后我们根据下面的材料将对应的文字标出来,其中紫色代表数字城市是什么,蓝色代表数字城市建设的好处,绿色代表具体的经验做法,通过顺序整理,叠加一些连接词,就能够获得我们想要的答案。

  最后就是大作文,这个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拉不开分,你站在阅卷老师的角度去想啊,他每天要阅卷上百份,平均30秒看一篇,眼睛都看花了,而且大家的写作套路都差不多,很少有惊为天人的,他给你太高的分和太低的分都要专门复审,谁都不愿意自己给自己找麻烦。通常就看你写的是不是那个意思,随后给一个中上或中下的分。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写偏题,那怎么不写偏题?还是要结合素材,每年申论题目中都有没用上的素材,譬如这道题提到的“是故事者。。。”就出自材料一,你要重点看,而且考试一共有七个素材,前面三题只用了三个素材,还有三个素材没用,你就要从这些素材内找思路。

  二、做事要务实,要接地气,要看清形势,学习第二个故事里的干部时代变了你也得变!

  这就是三个论点,故事的话换成风投之城合肥、诺基亚、华为这些是个中国人都知道的素材,加上开头结尾,文章不就出来了?想偏题都难!

  钢镚子,体制路径指导员,TOP10高校硕士,金融系统出身,对社会运转机制有深入研究,目前转行至体制内路径培训,有丰富公考巡考及培训经验,个人历史公考成绩稳定在人群前0.5%(可查),曾先后指导多位考生成功上岸体制内或类体制内单位,熟悉长三角各地区人才引进政策和各地体制内区域差异。

  正如前文所述通往体制的道路有三种,其一是吃财政饭的纯体制,里面又可细分为机关;科教文卫;君队三大系统;其二是垄断国企,以掌握电力、能源、烟草等关键资源的系统为主;其三是金融系统,以政策性银行等金融央企为代表,此外有些永远赚钱光鲜的体制外本质也是体制内能量在体制外的延伸,比如号称年薪百万的中信中金,都是垄断央企中投的孙公司,而日进斗金的房地产龙头本质也是以土地这种特殊资源为锚玩金融。

  总而言之,通往体制内的道路太多,有些如国考省考的赛道慢慢的变成了了杀红了眼的红海,有些则还养在深闺人未识,对于不同资源、背景、学历的人来说,最合适的道路往往并不相同。

  此外区域也是一个问题,中国太大了,就算是机关,上海的公务员和贵州的公务员无论是在职责任务还是待遇上都完全是两个维度和概念,哪怕是在长三角内部也不同,苏南与苏北、皖南与皖北、苏南无镇、苏锡无常都是这种差异的体现。

  时间也是一个问题。行业都有周期,体制虽然不像行业变动那么剧烈,但如果拉长了体制也难免有波动,虽然体制内失业的风险很低,但如果选了一个逆周期的体制赛道,可能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会郁闷。举个例子,各地的传媒系统在十几年还非常光鲜,也属于类体制单位,当年是很多名校毕业生的首选,但这几年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崛起几乎一败涂地,表明光鲜亮丽的各地电视台大厦下掩盖的是早就入不敷出的财务情况,逼着各地名嘴名脸在抖音等平台舔着老脸搞起了自媒体,说到底还是新闻这种“商品”离市场或者百姓太近,不具备资源垄断的先天条件,非常容易被新技术“去中心化”。而前人日子惨了,行业自然后继无人,连北大新传科班毕业的李雪琴同志都改行说起了脱口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马克思专业的毕业生,前四五年还是妈不疼爹不爱的牛夫人,这两年却在政策的力量下成为了文科中的计算机,成为了人人艳羡的香饽饽,时代风云变幻、无数前人的例子启示我们只有在深刻理解社会运转机制才可能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

  体制路径的本身多元化,叠加空间和时间维度,造成了这里面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而青春是最昂贵的,作为前金融人士,对社会宏观机制运转有着天然深厚的理解,希望能够通过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您提高认知差异、填平信息鸿沟,在这个努力贬值的时代让每一滴汗水都配得上其应有的价值。

  准确来说我传递的并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思维,一种体制所需要的思维,以这种思维去看体制内考试的行测、申论包括面试你会发现虽然考察形式截然不同,但最终殊途同归,用我在第五部分【体制考什么】的化来说就是你要明白自己作为一个上传下达的联络员的身份,你得是个人精!得能从群众的大白话中听出诉求,又能从领导的讲话中听出重点,还能将大白话和公文用语无缝切换,基于这样的底层逻辑再去看公考你会有新的发现:

  言语理解考察你是否能听的懂话,而逻辑判断则要求你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输出与应用,资料分析是你未来工作的提前预演,而数量分析则是看你有没有抗压能力和是否能将有限资源(时间)合理进行分配,常识要求你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文化渊源和数理化常识,这些题型背后所指向的就是要能将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素养具备优秀沟通能力、抗压能力、资源调节能力的人给筛选出来,进而更好的服务于体制,让这个用鲜血铸成的天命更长久的福泽后人,不辜负那个男的的理想!我们要做的不单单是应试,而是要对您进行系统性的塑造!

  再来,申论是什么?是写作文?不!申论考察之核心,是要求候选人能百分之百的将信息准确无误的进行上传下达,而不是一个习惯想当然的、自命不凡的“杨修”。那什么是面试呢,就是您不能只会写,不会讲,是个哑巴也不行,你要能将平时的积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高密度的口语输出,申论的作答必须一切从题目出发,但面试相反,面试虽然是嘴上的“申论”,但面试没有素材,这就给了您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在该实事求是(申论)的时候实事求是不标新立异、该锋芒毕露(面试)的时候不有所保留!这就是体制需要的人,既能仰望天空,也要脚踏实地!

  更进一步的说,如果从训练思维的角度去备考,你会发现【行测就是申论(面试)、申论(面试)就是行测】,我传输的并不仅仅是行测的题目该怎么做、申论的要文章怎么写,而是在解析行测的过程中理解申论的写作的手法,在申论的训练中提高行测的做题技巧。最终目的是帮助您成为体制所需要的人,而“上岸”只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的附属品!

  ①即使是有文字记载以后的文明史,也一定要通过考古工作来参考、印证、丰富、完善

  ⑤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⑥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正确答案是D,这道题不难,比的就是速度,速做的方法是看到⑥里面有一个要字因此是对策句放后面,排除B和C,④通过语感明显更通顺,选D。好了,这个语感从何而来?实际是从大量的申论训练而来,我们的回过头再去看这篇文章,核心意思是要“保护考古学”,好,我们现在忘掉这篇文章,假定现在有篇申论大作文(或者面试),其中一段写的就是保护考古学,我们从无到有该怎么写?你该不会是逻辑上也得按照【考古学是什么?它很重要,保护它有很多好处(原因),所以要保护考古学(对策)】来说,你把你的思路写下来,再与本题去对照,看看自己在文字上与出题专家所选范文相比还有哪些可以改进丰富的地方?多加训练长此以往是不是申论或者面试的水平就上来了?而这反过来会形成你的语感,让你在做语句排序题时更快更准。这,就是我说的在行测中学申论,在申论中学行测的具体体现。